close

最近又把這本書「攝影師之眼:數位攝影的思考、設計和構圖」拿出來翻了一下。
還記得一年前, 剛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 覺得好硬啊, 實在不是一本可以讓人翻得下去的書..
反而是最近, 攝影的經驗也累積了一些, 回過頭來, 才慢慢體會和了解書中在講什麼。

簡單講一下這本書的章節
1. 景框
2. 設計基本原理
3. 繪畫和攝影要素
4. 光影和色彩的構圖
前四章, 是我一年前看得下去的東西, 其實多半是討論了技術層面的事

但, 最近讓我看得津津有味的, 反而是後兩章, 討論的反而是接近心理層次的問題
5. 意圖
6. 過程

其實攝影, 實在是個簡單又很複雜的東西, 它可以有很單純的想法, 只是紀錄你的所見所得; 但它也可以牽涉到藝術、哲學的層次。
你可以不理會技術面(構圖、曝光等等)的東西, 你有機會可以得到一張感人的照片; 你也可以深入這些東西, 精準的完成客戶交待畫面。
而我之所以對意圖和過程感受很深刻, 其實是我學著開始參與這些部份, 並且, 也確實從照片的回饋中體會到它的力量


先來聊聊「意圖」吧
常常聽到人家在講的, 就是照片有故事性或是很有feel, 其實, 這些都是攝影者展現意圖的結果.
意圖並不是說一定要做了多少的準備, 才能叫做意圖, 那怕小至只是靈光一現, 大至縝密的安排主題或內容, 其中的差別只是觀賞者能不能被這個畫面所吸引而已
很好玩的是, 意圖常常會影響和決定拍攝的手法, 而當你技術層次的能力夠好, 也可以將意圖展現的更準確或完美

舉一個常常看到的例子, 婚禮的攝影中, 很常見到新娘坐在車上, 丟扇子的動作, 那個畫面雖然簡單但是可以交待了很多東西, 這就是一個意圖的展現
這樣講起來, 好像每次拍照前都很麻煩耶? 其實熟練了, 經驗多了, 這些東西就會和呼吸一樣自然。
看看街拍的高手, 他們會很自然的使用不同的意圖將畫面呈現出來, 原因無他, 因為他們已將技術和意圖很熟練的結合, 在我們看來, 以為是不經意的拍下
但卻很容易忽略到他們之前所累積的攝影能量。


最後聊一下「過程」
個人覺得, 這個是最神秘的地方, 事實上也是需要苦練的地方, 它不是一個單一的技能, 而是書中所提前5章融合後的結果。
我們可以看到照片的呈現, 查exif 等等, 但是我們無法想像到在現場, 攝影師做了什麼事, 為何決定要取這個景, 為何要決定這樣的表現手法及方式
而攝影的過程, 也是十分有趣的, 我常常在拍照的活動當下, 抽一點時間觀察其他人在做什麼, 之後再去思考和作品的連結。

此外, 如同書中所提到的, 多看各式各樣的作品, 建立屬於自己的圖片庫, 這樣一來, 當你遇到拍攝的狀況的時候, 可以很快的有想法去呈現你所見的東西。
在看這段的時候, 我想起了另一本書「光影之美:用小閃燈拍出好光線」中的某一個章節, 書中的作者Joe McNally曾在杜拜的沙漠中建立了一個「閃燈樹」只為了拍下一個畫面
而這個畫面引起了一些迴響, 有人認為其實不需要如此大費周章, 用其他的方式也可以達成, Joe McNally則是這樣回答, 他也了解若有那些設備可以達到那個效果, 可是當時他只能利用手上有的裝備去達成最好的結果。
而套句許毅老師的話當作結尾吧「好的攝影師, 就是在當下可以做出最好的處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