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光&影 (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昨天和朋友聊天, 剛好聊到婚禮攝影的事,
其實, 以台灣來說, 這個市場又競爭又飽和 加上動輒就要交出數百甚至上千張照片;
更甚者, 還要做一堆編修和MV等等, 這實在不是一個CP值高的工作.

但我, 卻樂此不疲, 原因其實很簡單, 我很喜愛人們互動之間所流露出來的情感,
在攝影的當下, 我必須要專注於眼前所發生的一切,
但是在事後修圖時, 我會去細細品嚐影像中濃郁的味道,

有時候, 我會修圖修到眼眶紅了....我很清楚我不是大師,
但我知道, 每一次的工作, 我會投注我所有的情感和能量去拍攝

當相機拿起來時, 我所追求的, 我所對焦的, 不只是人物, 還有情感....
也願那些曾給予我機會去紀錄的人們, 都能幸福美滿...也因為你們, 讓我的生命有了不一樣的厚度

文章標籤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發生了一件小小的插曲, 讓我有蠻深刻的感受,
在某次的外拍的照片中, 有人在我的flickr留言;
"我是這扇門家的主人,感謝你在老屋即將拆掉之前,留下這張照片。我們在這裡居住了快40年,都還沒發現這扇門這麼美呢!"
DSW-0340

其實這句話讓我感受很深, 我常常覺得, 照片的好不好, 很多時候不在於拍得好或不好;
而是如同范毅舜在逐光獵影一書中所提 "照片好不好的關鍵是在於照片中的情感有沒有準焦"
我也和朋友聊過, 我覺得拍出好的照片有一個很微妙的因素,
是在於拍攝的當下, 攝影者有沒有投射出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而這個小小的插曲, 讓我想起了我對於攝影的初衷, 我記得,
當我女兒剛出生的時候, 我的同事很"壞心"的借了我單眼,
並且一直跟我講 不要用小dc啦 都會拍得很糊不清楚, 於是他只教了我A模式, 改ISO,
就是這樣開始紀錄了我女兒的成長, 也成為了我踏入了攝影的初衷....

攝影的情感或初衷很重要嗎? 我會覺得很重要, 因為數位攝影隨拍隨看的特性,
讓我們在攝影上的能力會成長的很快; 不過伴隨而來的是更快而且更多的挫折
即使不是要朝專業攝影的路走去, 但是我相信每個人還是會希望可以拍得更好更棒
也許你很幸運有一堆攝影朋友可以幫助你, 也許你遇到了很好的老師可以幫助你, 但是,
屬於自己內心層面的那一關, 如果沒有了一些支撐的力量,
其實會蠻辛苦的 而這個力量, 也許就是我提到的初衷和感動....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看到同事網購到貨的阿楞, 就拜託她把這一隻借我拍拍玩一下
不過同事要求我, 要拍得有情境, 想了想, 就設定成憂愁一點的感覺吧
搭配一下最夯的電子書Kindle來一張
_DSC2819

 

電梯旁的夕陽, 開始了這一趟的憂愁之旅
_DSC2821

 

爬到樹上, 彷彿在找尋什麼
_DSC2823

 

已分不清是因寂寞而窺探, 還是因為窺探而寂寞
_DSC2826

 

躺在樹葉上, 都因憂愁而染上了黃
_DSC2828

 

一個人的漫步, 更顯得寂寥
_DSC2830

 

Hi, 落葉, 你也和我一樣一個人嗎??
_DSC2835

 

輕輕的一陣風吹來, 又帶來了新的同伴?
_DSC2836

文章標籤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常看我的flickr的人, 可能會常發現, 在棚內的照片或多或少都有所謂的「low key(低色調)」的畫面.

 

_DSC9628

 

「low key」的畫面, 容易給人一種神秘感和想像空間, 但, 我很清楚, 這樣的畫面在台灣的外拍上是相對不討喜的, 但, 為何我總是試著在作品中也加上這樣的東西吶??

 

對我來說, 這樣的東西是一種對光線的自我考驗和訓練, low key和 high key最大的不同, 不止是畫面是否被打亮而已
low key若是光線不夠準確, 很容易曝露出model的缺點, 唯有將光準確的打在該打的地方, 畫面才會適當的呈現出來.

 

當low key練得夠準確, high key就只是加上其他的燈消除陰影就可以達到了...
一個好的光線, 會創造出立體感(只要仔細觀察model臉上的亮暗部就可以發現), 並不是平光打亮畫面可以比擬的喔...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最近的雜務超多, 搞得之前拍的照片都積了一陣子, 有天同事在問我, 放假要幹嘛, 我說要修圖, 他回答很妙, 這麼多圖要修, 不如就不要拍了

其實他說的是蠻有道理的一件事, 我的老師也常講, 在進入數位的時代後, 因為沒有底片的成本, 反而讓我們太輕易的按下快門, 少了一些思考
但是, 並不是說拍照一定要有這麼大的壓力, 我依然主張拍照要快樂, 只是當自己在整理照片的時候, 是不是有發現到, 存在了太多同質性或品質差的照片?
以往, 我跑一次外拍動輒2-3百張照片, 但是經過了挑選, 最多也不過3-40張會再處理過, 而現在, 我快門按得少了, 很少有超過100張的, 挑出來的也有15-30張之間
仔細的想想, 我會有這樣的轉變, 是因為我對於畫面的態度變得比較謹慎和挑剔, 明明知道拍了應該會刪掉, 那當初就不如不要拍

另外, 修圖這件事, 在我看來, 那是一種尊重的動作, 將拍攝的作品, 以自己的角度演譯出來, 呈現在別人面前, 是對畫面和觀看者的尊重,
那怕是我平常拍的生活照, 我多少都會花點心思調整至最佳的狀態囉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最近又把這本書「攝影師之眼:數位攝影的思考、設計和構圖」拿出來翻了一下。
還記得一年前, 剛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 覺得好硬啊, 實在不是一本可以讓人翻得下去的書..
反而是最近, 攝影的經驗也累積了一些, 回過頭來, 才慢慢體會和了解書中在講什麼。

簡單講一下這本書的章節
1. 景框
2. 設計基本原理
3. 繪畫和攝影要素
4. 光影和色彩的構圖
前四章, 是我一年前看得下去的東西, 其實多半是討論了技術層面的事

但, 最近讓我看得津津有味的, 反而是後兩章, 討論的反而是接近心理層次的問題
5. 意圖
6. 過程

其實攝影, 實在是個簡單又很複雜的東西, 它可以有很單純的想法, 只是紀錄你的所見所得; 但它也可以牽涉到藝術、哲學的層次。
你可以不理會技術面(構圖、曝光等等)的東西, 你有機會可以得到一張感人的照片; 你也可以深入這些東西, 精準的完成客戶交待畫面。
而我之所以對意圖和過程感受很深刻, 其實是我學著開始參與這些部份, 並且, 也確實從照片的回饋中體會到它的力量


先來聊聊「意圖」吧
常常聽到人家在講的, 就是照片有故事性或是很有feel, 其實, 這些都是攝影者展現意圖的結果.
意圖並不是說一定要做了多少的準備, 才能叫做意圖, 那怕小至只是靈光一現, 大至縝密的安排主題或內容, 其中的差別只是觀賞者能不能被這個畫面所吸引而已
很好玩的是, 意圖常常會影響和決定拍攝的手法, 而當你技術層次的能力夠好, 也可以將意圖展現的更準確或完美

舉一個常常看到的例子, 婚禮的攝影中, 很常見到新娘坐在車上, 丟扇子的動作, 那個畫面雖然簡單但是可以交待了很多東西, 這就是一個意圖的展現
這樣講起來, 好像每次拍照前都很麻煩耶? 其實熟練了, 經驗多了, 這些東西就會和呼吸一樣自然。
看看街拍的高手, 他們會很自然的使用不同的意圖將畫面呈現出來, 原因無他, 因為他們已將技術和意圖很熟練的結合, 在我們看來, 以為是不經意的拍下
但卻很容易忽略到他們之前所累積的攝影能量。


最後聊一下「過程」
個人覺得, 這個是最神秘的地方, 事實上也是需要苦練的地方, 它不是一個單一的技能, 而是書中所提前5章融合後的結果。
我們可以看到照片的呈現, 查exif 等等, 但是我們無法想像到在現場, 攝影師做了什麼事, 為何決定要取這個景, 為何要決定這樣的表現手法及方式
而攝影的過程, 也是十分有趣的, 我常常在拍照的活動當下, 抽一點時間觀察其他人在做什麼, 之後再去思考和作品的連結。

此外, 如同書中所提到的, 多看各式各樣的作品, 建立屬於自己的圖片庫, 這樣一來, 當你遇到拍攝的狀況的時候, 可以很快的有想法去呈現你所見的東西。
在看這段的時候, 我想起了另一本書「光影之美:用小閃燈拍出好光線」中的某一個章節, 書中的作者Joe McNally曾在杜拜的沙漠中建立了一個「閃燈樹」只為了拍下一個畫面
而這個畫面引起了一些迴響, 有人認為其實不需要如此大費周章, 用其他的方式也可以達成, Joe McNally則是這樣回答, 他也了解若有那些設備可以達到那個效果, 可是當時他只能利用手上有的裝備去達成最好的結果。
而套句許毅老師的話當作結尾吧「好的攝影師, 就是在當下可以做出最好的處置」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嚴格且認真的說起來, 我不能算是一個很有經驗的攝影愛好者(用攝影師應該會被人嘴砲, 還是低調點好了), 前後算一算, 我也不過拍了1年半左右;大部份的主題, 也是偏向紀錄小孩、生活之類的.

後來開始比較對攝影有興趣後, 才開始多花點時間翻書和研究, 曾幾何時, 我也是淺景深的愛好者.
坦白說, 淺景深真的會幫助我這種剛入門的人很大的忙, 我不太需要思考畫面的主從關係, 反正大光圈開就對了,非主題的東西, 自然有散景幫我處理掉..

只是, 小孩照、生活照拍久了, 總是會想換換口味, 當我開始試一些其他的主題, 例如婚禮、活動、美少女外拍...
等到接觸到這些東西, 才發現痛苦的事來了...因為從來沒去思考過構圖這件事, 讓我拍的東西, 細節只有糟而已,也是因為這樣的痛, 讓我開始體會一件事, 拍照是在拍細節

我所認知的細節, 不僅是包含照片中的細節, 也包含了在拍照過程中, 拍照準備前, 甚至於沒在拍照時候..
照片中的細節, 比較好理解, 前中後景、主從關係、光線、動作等等, 比較表徵式的東西
過程中的細節, 則是在拍照的當下, 是不是能夠做最好的處理
拍照前的細節, 包含場勘、服裝、道具、主題規劃、呈現的手法等等
比較特別是我覺得沒有在拍照的細節, 其實這個比較像是在培養和準備各種能力, 例如美感的培養, 光線的觀察, 分析照片/畫面的能力, 以至於許多小事所產生的感動等等

這些東西都會讓一個人不斷的在攝影這條路上有所精進, 有在拍的人, 如果有看自己作品的習慣, 很快就會遇到所謂的「撞牆期」,很快就會發現, 怎麼拍好像會跳脫不出來某個框架, 其實我覺得這還蠻正常的, 身邊有些朋友都有類似的經驗, 但是每個人的問題都不一樣

我自己也遇到過, 記得有一陣子, 是對自己完全沒信心啊, 會害怕拍不好, 或者是說對自己拍的東西是沒有信心的;其實心念一轉, 接受它, 了解它, 之後又回復了拍照的熱情了. 就是因為知道自己不夠好, 所以更會要求自己更要一步一步來

讓攝影的所有東西, 「像呼吸一樣自然」, 慢慢的內化這一切, 慢慢的改變一些不好的習慣..
這也是我在上攝影課的一個重要的因素, 有個老師在幫助你, 會比自己亂摸來得快很多(搞得我好像在打廣告一樣)
其實我是蠻感謝老師的, 除了一些觀念的矯正外, 也讓我在攝影這件事上, 慢慢有了一些看法上的轉變和成長

目前我還在努力試著建立起屬於我的「攝影眼」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