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溫柏格的書中,我覺得他所介紹的「動態模型」這一個觀念,是可以幫助我們去釐清和了解「目前所遇到的問題」,簡單來說,它是一連串的因果關係的組合圖,讓我們可以掌握事情可能的流動方向和狀態的變化,溫柏格定義了一組繪圖的標準,由於我找不到類似的圖形符號,所以我重新定義了一些符號,方便我畫圖用。

以前我們常常會聽到「惡性循環」這一個名詞,但是我們通常會使用一段文字來描述這一個循環如何發生,現在我們可以透過「動態模型」圖,把這一件事簡化,甚至還可以和其他的事件做連結,讓我們了解一件事的背後是如何運作的。

 符號介紹:

名稱

意涵

我用的符號

溫柏格的符號

節點

表示一個可以被「衡量」的指標

方塊

雲狀圖

正面的影響

A指標成長時,B指標隨之成長

紅色的箭頭

黑色的箭頭

負面的影響

A指標成長時,B指標隨之減少

藍色的箭頭

黑色的箭頭,線上加上一個圓圈

無法確定的影響

A指標變化時,B指標隨之變化,不一定是正或負

紫色的箭頭

黑色的箭頭,線上加上一個方框

 我使用我的好友Vic在他blog上的案例介紹,讓大家可以更清楚了解到這一個圖的畫法及運作,而我都是依據案例介紹的事件來決定每件事的因果關係,也許有些關係和我們一般的認知不見得相同,但是請注意,動態模型的原意就要依據真實的狀況去描述,這樣才有辦法針對真實的狀況去找方法

 我們看一下我分析的結果(原圖請參閱相簿)

 

我也針對其中幾個箭頭的流向說明一下,讓大家可以更了解它的意涵

ü          當「範疇」增加時,「工作量」也會隨之增加;而「工作量」增加,就會增加「人力吃緊度」。

ü          「人力吃緊度」增加時,「時間吃緊度」也隨之影響;當人力和時間都很吃緊時,「產出物的品質」就會下滑。

ü          「產出物的品質」下滑,「使用結果」就會不好,同時也會影響「滿意度」、「範疇」(因為出現bug了或是為了求更好的「使用結果」,修改「範疇」)

ü          「滿意度」不高,錢就難收,所以「收入」下滑,為求收入平衡,只好增加「接案量」。

 從此這家公司陷入痛苦的循環之中,其實不只我講的這一個Loop,在這張圖中還有蠻多不好的Loop

其實這一個案例是相當典型軟體公司,當流程和制度不完善時,就很容易跑進來,改善的方式倒也不是去修正這一個狀況,而是思考如何去加上那些好的Loop,讓整件事有所轉圜,當好的Loop的力量大於不好的力量時,整個才有辦法產生好的變化。

此外,這一張圖也印證了「牽一髮動全身」的概念(或者說是「蝴蝶效應」會更好?),一個微小的變化,有時候會產生另人意想不到的問題。

 您不妨想想看,如果您是這一家的專案經理,您會從那一個循環著手去改善呢?

 如果是我的話,我會從「範疇」切入,設定專案的定損點,有些案子我會選擇捨棄,當然啦,當我的這一個行為發生時,又會產生新的Loop,像是高階主管的刁難等等 ^_^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